你好,我是唐聪。
在上一节课里,我通过分析etcd的一个读请求执行流程,给你介绍了etcd的基础架构,让你初步了解了在etcd的读请求流程中,各个模块是如何紧密协作,执行查询语句,返回数据给client。
那么etcd一个写请求执行流程又是怎样的呢?在执行写请求过程中,如果进程crash了,如何保证数据不丢、命令不重复执行呢?
今天我就和你聊聊etcd写过程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。希望通过这节课,让你了解一个key-value写入的原理,对etcd的基础架构中涉及写请求相关的模块有一定的理解,同时能触类旁通,当你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类似数据安全、幂等性等问题时,能设计出良好的方案解决它。
为了让你能够更直观地理解etcd的写请求流程,我在如上的架构图中,用序号标识了下面的一个put hello为world的写请求的简要执行流程,帮助你从整体上快速了解一个写请求的全貌。
etcdctl put hello world --endpoints http://127.0.0.1:2379
OK
首先client端通过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个etcd节点,发起gRPC调用。然后etcd节点收到请求后经过gRPC拦截器、Quota模块后,进入KVServer模块,KVServer模块向Raft模块提交一个提案,提案内容为“大家好,请使用put方法执行一个key为hello,value为world的命令”。
随后此提案通过RaftHTTP网络模块转发、经过集群多数节点持久化后,状态会变成已提交,etcdserver从Raft模块获取已提交的日志条目,传递给Apply模块,Apply模块通过MVCC模块执行提案内容,更新状态机。
与读流程不一样的是写流程还涉及Quota、WAL、Apply三个模块。crash-safe及幂等性也正是基于WAL和Apply流程的consistent index等实现的,因此今天我会重点和你介绍这三个模块。
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写请求执行流程图,从0到1分析一个key-value是如何安全、幂等地持久化到磁盘的。
首先是流程一client端发起gRPC调用到etcd节点,和读请求不一样的是,写请求需要经过流程二db配额(Quota)模块,它有什么功能呢?
我们先从此模块的一个常见错误说起,你在使用etcd过程中是否遇到过”etcdserver: mvcc: database space exceeded”错误呢?
我相信只要你使用过etcd或者Kubernetes,大概率见过这个错误。它是指当前etcd db文件大小超过了配额,当出现此错误后,你的整个集群将不可写入,只读,对业务的影响非常大。
哪些情况会触发这个错误呢?
一方面默认db配额仅为2G,当你的业务数据、写入QPS、Kubernetes集群规模增大后,你的etcd db大小就可能会超过2G。
另一方面我们知道etcd v3是个MVCC数据库,保存了key的历史版本,当你未配置压缩策略的时候,随着数据不断写入,db大小会不断增大,导致超限。
最后你要特别注意的是,如果你使用的是etcd 3.2.10之前的旧版本,请注意备份可能会触发boltdb的一个Bug,它会导致db大小不断上涨,最终达到配额限制。
了解完触发Quota限制的原因后,我们再详细了解下Quota模块它是如何工作的。
当etcd server收到put/txn等写请求的时候,会首先检查下当前etcd db大小加上你请求的key-value大小之和是否超过了配额(quota-backend-bytes)。
如果超过了配额,它会产生一个告警(Alarm)请求,告警类型是NO SPACE,并通过Raft日志同步给其它节点,告知db无空间了,并将告警持久化存储到db中。
最终,无论是API层gRPC模块还是负责将Raft侧已提交的日志条目应用到状态机的Apply模块,都拒绝写入,集群只读。
那遇到这个错误时应该如何解决呢?
首先当然是调大配额。具体多大合适呢?etcd社区建议不超过8G。遇到过这个错误的你是否还记得,为什么当你把配额(quota-backend-bytes)调大后,集群依然拒绝写入呢?
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NO SPACE告警。Apply模块在执行每个命令的时候,都会去检查当前是否存在NO SPACE告警,如果有则拒绝写入。所以还需要你额外发送一个取消告警(etcdctl alarm disarm)的命令,以消除所有告警。
其次你需要检查etcd的压缩(compact)配置是否开启、配置是否合理。etcd保存了一个key所有变更历史版本,如果没有一个机制去回收旧的版本,那么内存和db大小就会一直膨胀,在etcd里面,压缩模块负责回收旧版本的工作。
压缩模块支持按多种方式回收旧版本,比如保留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历史版本。不过你要注意,它仅仅是将旧版本占用的空间打个空闲(Free)标记,后续新的数据写入的时候可复用这块空间,而无需申请新的空间。
如果你需要回收空间,减少db大小,得使用碎片整理(defrag), 它会遍历旧的db文件数据,写入到一个新的db文件。但是它对服务性能有较大影响,不建议你在生产集群频繁使用。
最后你需要注意配额(quota-backend-bytes)的行为,默认’0’就是使用etcd默认的2GB大小,你需要根据你的业务场景适当调优。如果你填的是个小于0的数,就会禁用配额功能,这可能会让你的db大小处于失控,导致性能下降,不建议你禁用配额。
通过流程二的配额检查后,请求就从API层转发到了流程三的KVServer模块的put方法,我们知道etcd是基于Raft算法实现节点间数据复制的,因此它需要将put写请求内容打包成一个提案消息,提交给Raft模块。不过KVServer模块在提交提案前,还有如下的一系列检查和限速。
为了保证集群稳定性,避免雪崩,任何提交到Raft模块的请求,都会做一些简单的限速判断。如下面的流程图所示,首先,如果Raft模块已提交的日志索引(committed index)比已应用到状态机的日志索引(applied index)超过了5000,那么它就返回一个”etcdserver: too many requests”错误给client。
然后它会尝试去获取请求中的鉴权信息,若使用了密码鉴权、请求中携带了token,如果token无效,则返回”auth: invalid auth token”错误给client。
其次它会检查你写入的包大小是否超过默认的1.5MB, 如果超过了会返回”etcdserver: request is too large”错误给给client。
最后通过一系列检查之后,会生成一个唯一的ID,将此请求关联到一个对应的消息通知channel,然后向Raft模块发起(Propose)一个提案(Proposal),提案内容为“大家好,请使用put方法执行一个key为hello,value为world的命令”,也就是整体架构图里的流程四。
向Raft模块发起提案后,KVServer模块会等待此put请求,等待写入结果通过消息通知channel返回或者超时。etcd默认超时时间是7秒(5秒磁盘IO延时+2*1秒竞选超时时间),如果一个请求超时未返回结果,则可能会出现你熟悉的etcdserver: request timed out错误。
Raft模块收到提案后,如果当前节点是Follower,它会转发给Leader,只有Leader才能处理写请求。Leader收到提案后,通过Raft模块输出待转发给Follower节点的消息和待持久化的日志条目,日志条目则封装了我们上面所说的put hello提案内容。
etcdserver从Raft模块获取到以上消息和日志条目后,作为Leader,它会将put提案消息广播给集群各个节点,同时需要把集群Leader任期号、投票信息、已提交索引、提案内容持久化到一个WAL(Write Ahead Log)日志文件中,用于保证集群的一致性、可恢复性,也就是我们图中的流程五模块。
WAL日志结构是怎样的呢?
上图是WAL结构,它由多种类型的WAL记录顺序追加写入组成,每个记录由类型、数据、循环冗余校验码组成。不同类型的记录通过Type字段区分,Data为对应记录内容,CRC为循环校验码信息。
WAL记录类型目前支持5种,分别是文件元数据记录、日志条目记录、状态信息记录、CRC记录、快照记录:
WAL模块又是如何持久化一个put提案的日志条目类型记录呢?
首先我们来看看put写请求如何封装在Raft日志条目里面。下面是Raft日志条目的数据结构信息,它由以下字段组成:
type Entry struct {
Term uint64 `protobuf:"varint,2,opt,name=Term" json:"Term"`
Index uint64 `protobuf:"varint,3,opt,name=Index" json:"Index"`
Type EntryType `protobuf:"varint,1,opt,name=Type,enum=Raftpb.EntryType" json:"Type"`
Data []byte `protobuf:"bytes,4,opt,name=Data" json:"Data,omitempty"`
}
了解完Raft日志条目数据结构后,我们再看WAL模块如何持久化Raft日志条目。它首先先将Raft日志条目内容(含任期号、索引、提案内容)序列化后保存到WAL记录的Data字段, 然后计算Data的CRC值,设置Type为Entry Type, 以上信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WAL记录。
最后计算WAL记录的长度,顺序先写入WAL长度(Len Field),然后写入记录内容,调用fsync持久化到磁盘,完成将日志条目保存到持久化存储中。
当一半以上节点持久化此日志条目后, Raft模块就会通过channel告知etcdserver模块,put提案已经被集群多数节点确认,提案状态为已提交,你可以执行此提案内容了。
于是进入流程六,etcdserver模块从channel取出提案内容,添加到先进先出(FIFO)调度队列,随后通过Apply模块按入队顺序,异步、依次执行提案内容。
执行put提案内容对应我们架构图中的流程七,其细节图如下。那么Apply模块是如何执行put请求的呢?若put请求提案在执行流程七的时候etcd突然crash了, 重启恢复的时候,etcd是如何找回异常提案,再次执行的呢?
核心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WAL日志,因为提交给Apply模块执行的提案已获得多数节点确认、持久化,etcd重启时,会从WAL中解析出Raft日志条目内容,追加到Raft日志的存储中,并重放已提交的日志提案给Apply模块执行。
然而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,如何确保幂等性,防止提案重复执行导致数据混乱呢?
我们在上一节课里讲到,etcd是个MVCC数据库,每次更新都会生成新的版本号。如果没有幂等性保护,同样的命令,一部分节点执行一次,一部分节点遭遇异常故障后执行多次,则系统的各节点一致性状态无法得到保证,导致数据混乱,这是严重故障。
因此etcd必须要确保幂等性。怎么做呢?Apply模块从Raft模块获得的日志条目信息里,是否有唯一的字段能标识这个提案?
答案就是我们上面介绍Raft日志条目中的索引(index)字段。日志条目索引是全局单调递增的,每个日志条目索引对应一个提案, 如果一个命令执行后,我们在db里面也记录下当前已经执行过的日志条目索引,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幂等性问题呢?
是的。但是这还不够安全,如果执行命令的请求更新成功了,更新index的请求却失败了,是不是一样会导致异常?
因此我们在实现上,还需要将两个操作作为原子性事务提交,才能实现幂等。
正如我们上面的讨论的这样,etcd通过引入一个consistent index的字段,来存储系统当前已经执行过的日志条目索引,实现幂等性。
Apply模块在执行提案内容前,首先会判断当前提案是否已经执行过了,如果执行了则直接返回,若未执行同时无db配额满告警,则进入到MVCC模块,开始与持久化存储模块打交道。
Apply模块判断此提案未执行后,就会调用MVCC模块来执行提案内容。MVCC主要由两部分组成,一个是内存索引模块treeIndex,保存key的历史版本号信息,另一个是boltdb模块,用来持久化存储key-value数据。那么MVCC模块执行put hello为world命令时,它是如何构建内存索引和保存哪些数据到db呢?
首先我们来看MVCC的索引模块treeIndex,当收到更新key hello为world的时候,此key的索引版本号信息是怎么生成的呢?需要维护、持久化存储一个全局版本号吗?
版本号(revision)在etcd里面发挥着重大作用,它是etcd的逻辑时钟。etcd启动的时候默认版本号是1,随着你对key的增、删、改操作而全局单调递增。
因为boltdb中的key就包含此信息,所以etcd并不需要再去持久化一个全局版本号。我们只需要在启动的时候,从最小值1开始枚举到最大值,未读到数据的时候则结束,最后读出来的版本号即是当前etcd的最大版本号currentRevision。
MVCC写事务在执行put hello为world的请求时,会基于currentRevision自增生成新的revision如{2,0},然后从treeIndex模块中查询key的创建版本号、修改次数信息。这些信息将填充到boltdb的value中,同时将用户的hello key和revision等信息存储到B-tree,也就是下面简易写事务图的流程一,整体架构图中的流程八。
MVCC写事务自增全局版本号后生成的revision{2,0},它就是boltdb的key,通过它就可以往boltdb写数据了,进入了整体架构图中的流程九。
boltdb上一篇我们提过它是一个基于B+tree实现的key-value嵌入式db,它通过提供桶(bucket)机制实现类似MySQL表的逻辑隔离。
在etcd里面你通过put/txn等KV API操作的数据,全部保存在一个名为key的桶里面,这个key桶在启动etcd的时候会自动创建。
除了保存用户KV数据的key桶,etcd本身及其它功能需要持久化存储的话,都会创建对应的桶。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etcd为了保证日志的幂等性,保存了一个名为consistent index的变量在db里面,它实际上就存储在元数据(meta)桶里面。
那么写入boltdb的value含有哪些信息呢?
写入boltdb的value, 并不是简单的”world”,如果只存一个用户value,索引又是保存在易失的内存上,那重启etcd后,我们就丢失了用户的key名,无法构建treeIndex模块了。
因此为了构建索引和支持Lease等特性,etcd会持久化以下信息:
boltdb value的值就是将含以上信息的结构体序列化成的二进制数据,然后通过boltdb提供的put接口,etcd就快速完成了将你的数据写入boltdb,对应上面简易写事务图的流程二。
但是put调用成功,就能够代表数据已经持久化到db文件了吗?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在以上流程中,etcd并未提交事务(commit),因此数据只更新在boltdb所管理的内存数据结构中。
事务提交的过程,包含B+tree的平衡、分裂,将boltdb的脏数据(dirty page)、元数据信息刷新到磁盘,因此事务提交的开销是昂贵的。如果我们每次更新都提交事务,etcd写性能就会较差。
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?etcd的解决方案是合并再合并。
首先boltdb key是版本号,put/delete操作时,都会基于当前版本号递增生成新的版本号,因此属于顺序写入,可以调整boltdb的bucket.FillPercent参数,使每个page填充更多数据,减少page的分裂次数并降低db空间。
其次etcd通过合并多个写事务请求,通常情况下,是异步机制定时(默认每隔100ms)将批量事务一次性提交(pending事务过多才会触发同步提交), 从而大大提高吞吐量,对应上面简易写事务图的流程三。
但是这优化又引发了另外的一个问题, 因为事务未提交,读请求可能无法从boltdb获取到最新数据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etcd引入了一个bucket buffer来保存暂未提交的事务数据。在更新boltdb的时候,etcd也会同步数据到bucket buffer。因此etcd处理读请求的时候会优先从bucket buffer里面读取,其次再从boltdb读,通过bucket buffer实现读写性能提升,同时保证数据一致性。
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,今天我给你介绍了etcd的写请求流程,重点介绍了Quota、WAL、Apply模块。
首先我们介绍了Quota模块工作原理和我们熟悉的database space exceeded错误触发原因,写请求导致db大小增加、compact策略不合理、boltdb Bug等都会导致db大小超限。
其次介绍了WAL模块的存储结构,它由一条条记录顺序写入组成,每个记录含有Type、CRC、Data,每个提案被提交前都会被持久化到WAL文件中,以保证集群的一致性和可恢复性。
随后我们介绍了Apply模块基于consistent index和事务实现了幂等性,保证了节点在异常情况下不会重复执行重放的提案。
最后我们介绍了MVCC模块是如何维护索引版本号、重启后如何从boltdb模块中获取内存索引结构的。以及etcd通过异步、批量提交事务机制,以提升写QPS和吞吐量。
通过以上介绍,希望你对etcd的一个写语句执行流程有个初步的理解,明白WAL模块、Apply模块、MVCC模块三者是如何相互协作的,从而实现在节点遭遇crash等异常情况下,不丢任何已提交的数据、不重复执行任何提案。
expensive read请求(如Kubernetes场景中查询大量pod)会影响写请求的性能吗?
你可以把你的思考和观点写在留言区里,我会在下一篇文章的末尾给出我的答案。
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,希望可以帮助到你,也希望你在下方的留言区和我参与讨论,同时欢迎你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,一起交流一下。
上节课我给大家留了一个思考题,评论中有同学说buffer没读到,从boltdb读时会产生磁盘I/O,这是一个常见误区。
实际上,etcd在启动的时候会通过mmap机制将etcd db文件映射到etcd进程地址空间,并设置了mmap的MAP_POPULATE flag,它会告诉Linux内核预读文件,Linux内核会将文件内容拷贝到物理内存中,此时会产生磁盘I/O。节点内存足够的请求下,后续处理读请求过程中就不会产生磁盘I/IO了。
若etcd节点内存不足,可能会导致db文件对应的内存页被换出,当读请求命中的页未在内存中时,就会产生缺页异常,导致读过程中产生磁盘IO,你可以通过观察etcd进程的majflt字段来判断etcd是否产生了主缺页中断。
© 2019 - 2023 Liangliang Lee. Powered by gin and hexo-theme-book.